当前位置: 闺蜜网 > 国内 > 正文

这块“石头”会唱歌

时间:2022-09-28

  通讯员 朱胜伟 谭罗敏

  火红的池窑满负荷生产,生产线上机械手臂高速运转……走进中国巨石桐乡智能制造基地,仿佛置身于玻璃纤维“未来工厂”,这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、技术最先进、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玻纤生产基地。最近,该项目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智能工厂典型范例。

  美国是世界玻纤工业发源地,而如今,巨石继在埃及建厂后,又成功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投资建厂,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全球化布局。在全球玻纤市场中,中国巨石占1/4的市场份额,规模位居全球第一。

  不同的材料组合起来,在性能上取长补短,可以得到比单一材料性能更优越的复合材料,玻纤复材就是复合材料业界的应用老大,而中国巨石总裁张毓强就深谙“混合之道”。

  从小镇上的作坊式小厂到全球玻纤行业领导者,靠的就是“混合的力量”。“我们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,坚定地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。”张毓强凭借敢闯敢干的魄力和善于创新求变的智慧,在高质量发展中书写着“新石头记”的故事。

云图片

  坚如磐石:保留民族工业“火种”

 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?关键时刻的选择,往往决定着一家企业的命运。

  1997年夏天,张毓强就面临这样的抉择。这一年,亚洲金融危机爆发,外贸出口急剧下降,玻纤市场萎靡。由于产品滞销,巨石在桐乡几个仓库内积压的货就有近万吨,有的仓库地板甚至被压塌。

  对于强有力合作伙伴和资金支持的需求,变得十分急迫。

  此时,一家国际性的玻纤企业找到张毓强,试图通过合资方式控股巨石。这家外资企业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派了156人次到访巨石,甚至把巨石工厂地面30米以下的土壤拿到英国进行分析,看看有没有放射性物质,足见其志在必得的决心。

  在巨石与外方洽谈合资时,原国家建材局局长张人为则在考虑整个建材工业行业的一个大动作,将行业内几家企业资产合并,到资本市场上市,从而提振全行业信心。

  “与外企合资,对个人,甚至对解决巨石的问题来说,可能都是合适的。但协议一签,好像是把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送人了。”最终,通过原国家建材局的牵线,张毓强选择与央企中国建材集团合作,“我想为民族玻纤事业做一点像样的贡献。”

  1998年4月,新组建的中国化建(中国巨石前身)成立。1999年,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,成功保留了中国玻纤民族工业的“火种”,巨石也进入到更高更大的发展平台。

  与央企联姻后,巨石加快了规模扩张和技术改造的进度。上市后,中国巨石募得资金用于建设年产1.6万吨无碱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,这也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生产线。

  混合所有制混出的是企业的竞争力,央企拥有实力等方面的优势,而民企在市场和企业家精神上具备优势,两者可以实现互补。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周育先说:“混改是中国建材改革发展基因。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差异化管控的一系列创新机制和方法。”

  “央企的实力+民企的活力=企业的竞争力”,虽说企业成功没有万能的方程式,在纷繁复杂、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,巨石用自己的实践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跨越发展的“混合法则”。

云图片

  点石成金:老国企的绝境逢生

  “1+1=2”,这是正确的数学算法。对于经历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巨石来说,这道题目必须有不同的答案:“1+1>2”,否则改革就毫无意义。

  与央企合作,巨石打开了发展局面。最典型的就是2000年巨石对国企江西九江玻璃纤维厂(以下简称“九玻”)的收购。

  1972年,还在石门东风布厂跑销售的张毓强被派去九玻引进一台拉丝机,这是玻纤成型的关键设备。对方提出要用电动机和肥皂来换,17岁的他胸前挂着肥皂,背着电动机,带着将近100公斤的重物出发了,在火车上站了20多个小时,又步行4公里才赶到九玻。

  第一次走进九玻的厂区,颇具规模的工厂和办公楼,深深震撼了这个来自小镇的销售员。他把这台重100多公斤的拉丝机拖回石门,让石门东风布厂成功生产出了玻璃纤维,成为后来巨石进入玻纤行业的起点。

  与巨石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如鱼得水截然不同的是,虽然曾在政策庇护下过了10年好日子,但作为国有企业的九玻机制僵化、管理落后,使其成了浪潮中的“裸泳者”。有年产2万吨玻纤的能力,却实际每年只生产6000多吨,一个月亏损200万元,当时九玻总经理邵伙军提出设想,让巨石对九玻进行兼并。

  如果兼并不成功,九玻就是巨石的包袱。最后还是张毓强拍了板:“并!”这其中既有“滴水之恩,涌泉相报”的感情,更来自他对于混改后巨石实力和能力的自信。

  整合让传统国企真正成了市场化的竞争主体,让九玻脱胎换骨。

  完成收购后,巨石派出技术骨干进驻九玻,开始技改。这次技改让九玻在2001年实现了产量、产值均比上年增长253%。此后又一次技改则圆了老九玻人拥有池窑的梦想,结束了江西全省没有玻纤池窑的历史。

  “巨石投资到九江,九玻从此有希望,工人生活有保障……”生产线开工时,曾对兼并将信将疑的工人们自发组织起来,唱出了老国企绝境逢生的喜悦。

云图片

  金石为开:蹄疾步稳的国际化

  从1993年开始,通过一系列的联营、融资、收购动作,到2003年,巨石已成为国内玻纤行业的第一。然而巨石能从国内第一到世界第一,既有被动的“逼上梁山”,更有主动跳出“舒适区”的勇气。

  2008年金融危机,世界玻纤巨头纷纷亏损裁员。危机接踵而至,2009年欧盟发布公告,对中国输欧长丝玻璃纤维发起反倾销调查。张毓强意识到,巨石虽然产能世界第一,但还不是世界级公司。

  “要么靠近市场,要么靠近资源。”对于国外生产基地的选址,张毓强有着自己的考量。经过多轮考察,巨石将目光瞄准了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——埃及。

  但工程建设过程中水、电等困难接踵而至,更让企业管理难上加难的是双方的文化差异。比如中国师傅带埃及徒弟,像以前习惯的那样亲昵地摸一下头拍拍肩,竟会引发冲突……

  “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。尊重埃及文化,站在埃及员工的角度想问题,才是真正的本土化。”张毓强的一席话让大家茅塞顿开。

  在中国巨石海外生产总监张文超看来,和当地员工每天生活在一起,上班、下班都有交流,只要有心,不难发现问题。

  “当我们真正对员工负责,员工也会感同身受。”张文超还记得,2016年过宰牲节,工厂碰到一次停电事故没法生产,结果当天过节的所有中层干部和埃及工人都赶了回来一起抢修。

  如今,巨石埃及公司的发展壮大,使得埃及成为全球第四大玻纤生产和贸易国。埃及项目的成功,让企业有了加快推进全球化的巨大勇气。

  在巨石的全球化棋盘上,巨石美国项目是关键的落子,是“心理制高点”。2019年,美国南卡罗来纳州,巨石美国公司总投资3.5亿美元、年产9.6万吨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成功点火。张毓强说,能在美国成功建厂,说明巨石已经具备到任何国家建设世界一流玻纤生产线的实力。

  坚硬的石头历经熔炉千百次的熔炼,通过现代工艺的锻造,可化为富有韧性的玻璃纤维。看着桐乡智能制造基地生产线上机器人井然有序地穿梭其中,张毓强笑了,“再造一个巨石”的宏伟目标圆满实现。

  “新石头记”的故事还在继续。

云图片

  【共富启示】以改革创新为共同富裕保驾护航

  “央企的实力+民企的活力=企业的竞争力”,得益于“混合的力量”,巨石不断超越,奋勇前行。不畏艰难向前走,再造体制机制新优势!巨石的一路成长,就是大胆探索,勇于实践,以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新路。

  “八八战略”提出,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,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,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。从巨石的高质量发展故事中,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共富启示:扎实推动共同富裕,要有大胆探索的勇气,有敢于创新的发展思路,要向改革要动力、向创新要活力,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。

  当前,在多方面的“超预期”冲击下,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。促进共同富裕,必须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,继续发扬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,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,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,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,通过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。


精彩推荐

最新新闻